据中国海关数据显示:2024年4月国内玉米进口量118万吨,环比下降30.99%,同比增加17.62%。2024年1-4月份累计进口908万吨,同比增6.54%。2023/2024年度累计进口量1966万吨,叫上年度同期增898万吨。
6月7日,海关总署发布最新数据:2024年1-5月我国累计进口粮食量为6886万吨,同比增长5.3%;进口金额为2098.5亿元人民币,较去年同比减少14.3%。
据海关统计,2024年4月份我国进口大米18万吨,环比增加1倍,同比减少50.2%;1月至4月累计进口大米49万吨,同比减少64.2%。受印度大米出口限制措施及厄尔尼诺天气等因素影响,2023年国际大米价格上涨40%,进口大米成本高于国内大米价格,进口贸易利润下降,叠加印度碎米进口量下降,我国大米进口量从2022年的619万吨大幅减少至2023年的263万吨。
欧盟对于俄罗斯新一轮的关税加征再度成为全球经贸关系变局的时代注脚,农产品被政治化和武器化的特征进一步凸显。全球商品供应链重构和贸易保护主义成为当下全球通胀韧性的底层逻辑,并呈现虽强度中等但持续时间长,韧性强的特征。过去持续长达30年的全球低通胀是工业革命以来经济发展的罕见历史经验,目前逆全球化的局面或加速逆转这一局面。
当我们在回望农产品价格走势时,新的规律是价格对于逻辑的计价效率非常快,比如鸡蛋在10个交易日完成22%的涨幅,因此我们不自觉地被裹挟进入基于即期记忆而存在的逻辑惯性——但凡长期叙事,即“大供应”或“高库存”等词汇我们通常都更加谨慎,因为与其关注陈旧叙事,市场更加热衷定价边际的利多。
2024年4月,我国进口谷物量为579.8万吨,较去年同期增长26.79%,谷物进口额为177,567万美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55%;1-4月累计进口谷物量为2508.7万吨,同比增长26.94%,累计进口额为763,618万美元,同比增长0.89%。
国家发展改革委数据显示,2024年4月,粳米(标准一等)超市零售价格5.72元/公斤,环比下降0.17%,同比下降1.55%;面粉(特级一等)零售价格5.96元/公斤,环比下降0.17%,同比下降1.49%;玉米粉(脱坯)零售价格6.25元/公斤,环比持平,同比下降3.25%。
根据海关最新数据,2024年1-4月我国累计进口粮食5302万吨,同比增长9.3%;分品种来看,1-4月我国小麦进口已到去年进口总量一半多,玉米进口占到去年总量的三分之一,高粱大麦进口大幅增加,但是大豆稻米进口下降很多。
5月9日,海关总署发布最新数据:2024年1-4月我国累计进口粮食量为5301.6万吨,同比增长9.3%;进口金额为1622.1亿元人民币,较去年同比减少11.1%。
据海关总署统计,2024年3月我国进口大米9万吨,环比增长12.5%,同比下降77.7%;1月至3月我国累计进口大米31万吨,同比减少69.3%。受印度大米出口限制措施影响,国际大米价格高位运行,进口大米成本高企,进口量大幅减少。
2024年3月,我国进口谷物量为592.4万吨,较去年同期增长21.51%,谷物进口额为183,317万美元,较去年同期下降1.69%;1-3月累计进口谷物量为1928.9万吨,同比增长26.98%,累计进口额为586,050万美元,同比增长0.40%。
当前,国内稻米市场总体运行平稳,国际大米市场价格虽较前期有所回落,但与国内大米的价差仍然较大,一季度我国大米进口同比继续大幅下降,这将有利于减轻国内稻米市场的供应压力。
根据海关最新数据,2024年1-3月我国累计进口粮食3842万吨,同比增长5.1%;1-3月我国玉米进口增加,小麦稻米进口减少,大豆进口创四年同期最低。由于我国大量取消小麦玉米进口订单,从进口政策调整动向来看,后期小麦玉米进口量预计将会明显下降。
4月18日,海关总署发布最新数据,2024年1-3月我国累计进口粮食3842万吨,同比增长5.1%;1-3月累计进口金额1176.5亿元人民币,同比减少14.8%。分品种来看,3月我国小麦大麦高粱进口增加,其中高粱进口较去年同期激增200.4%;玉米大豆大米进口减少,且一季度大豆进口是四年同期最低。
近期,随着谷雨节气即将来临,全国各地气温不断升高,北方地区春玉米的播种则进行的如火如荼,同时广大农民朋友们还急着出手库存玉米,尤其是河南、陕西、河北、山西等地农民的“栈子粮”大量上市,但除了一些跨国粮商、国营央企等粮食企业入市收购一部分玉米以外,其余大大小小的玉米贸易商并不急于收购囤积,部分手中有货的贸易商还与农民一样急于抛售。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美国农业部报告往往是全球粮食市场的风向标,对期现价格具有重要指引作用。我们掌握基本面供需情况,有助于更好把握市场走势。美国农业部4月11日发布4月供需报告,全球小麦、玉米、稻米、大豆供需形势进一步调整。
4月12日,海关总署发布最新数据:2024年1-3月我国累计进口粮食量为3841.6万吨,同比增长5.1%;进口金额为1176.5亿元人民币,较去年同比减少14.8%。
2024年3月份,国际粮油市场供应充足,价格普遍下行。小麦市场,俄罗斯小麦供应充足,价格下跌;玉米市场,南美农业产区天气状况令人担忧,玉米价格上涨;大米市场,泰国政府数据显示,第一季度泰国出口大米250万吨,同比增长21%,2024年泰国大米出口量可能达到800万吨,高于750万吨的目标水平,出口形势良好,大米价格下跌;大豆市场,布宜诺斯艾利斯谷物交易所表示,阿根廷近期大雨过后,主要农业地区未来一周的干燥天气将有利于大豆生长,大豆价格下跌;棕榈油市场,由于天气条件温和,化肥成本下降,预计未来12~18个月棕榈油产量增长,马来西亚棕榈油价格下降。
2023/24年度,受到国际农产品价格保持高位的影响,全球谷物和大豆总产量再创历史新高,使得新粮上市后市场化国家各类粮食品种的价格出现大幅回落。但是亚洲地区因美联储超级货币发行带来的极端通货膨胀,印度为控制国内通货膨胀,控制大米出口使得国际市场大米价格大幅上涨,冲击历史新高。
因主要出口国新季大米上市,市场有效供给增加,同时,受部分进口国放慢进口采购节奏及汇率变动等因素叠加影响,2024年2月以来,国际市场主要出口国持续下调大米出口报价,各国大米出口报价均出现大幅回落,回落幅度略有差异,但仍大幅高于上年同期水平。
美国农业部最新公布了新作种植意向报告和季度库存报告,种植面积意向报告对新作产量有着举足轻重的前瞻性作用,季度库存报告则是考量美国新旧作物供应情况的重要线索。 美国农业部周四发布的2024年新作意向报告显示,由于玉米价格低而投入成本高,许多农户希望削减开支,因此美国农户计划在2024年减少玉米播种面积,同时增加收益相对更好的大豆播种面积。
海关数据显示,2024年1月至2月我国进口大米22万吨,同比减少63.8%,大米进口量占同期我国粮食进口量(2678万吨)的0.8%,占我国谷物(含谷物粉)进口量(1336万吨)的1.6%。
美国良好的种植天气是否预示着近期玉米和大豆价格涨势的结束?现在对冲你的头寸。我不会在这个问题上花太多时间,因为现在已经进入3月底,并在谈论种植2024年的作物。但我认为回顾一下是很重要的。关于农产品交易,从2023年学到的最重要的事情可能是你必须保持方法的一致性。
2024年2月,我国进口谷物量为675.7万吨,较去年同期增长20.84%,谷物进口额为202,625万美元,较去年同期下降6.15%;1-2月累计进口谷物量为1336.4万吨,同比增长29.57%,累计进口额为402,712万美元,同比增长1.38%。
在世纪之交前后,发生了一次急剧的断裂。经过20年的稳定期后,世界收获面积开始增加。自那时以来土地在增加作物产量方面的作用因地区而异。在南美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它分别占作物产量的50%和40%以上。自2000年以来,全世界三分之一的农作物产量增长是由种植面积的增长贡献。
3月18日,2024中国种子(南繁硅谷)大会15个专题报告会之一的小麦种子及产业链发展专题报告会在海南三亚举行。与会嘉宾聚焦小麦全产业链发展,讲问题、讲方向、讲产业,共同谋划小麦种业未来。
国家发展改革委数据显示,2024年2月,粳米(标准一等)超市零售价格5.83元/公斤,环比持平,同比持平;面粉(特级一等)零售价格5.72元/公斤,环比持平,同比下降5.45%;玉米粉(精制)零售价格6.25元/公斤,环比持平,同比下降11.22%。
根据海关最新数据,2024年1-2月我国累计进口粮食2678万吨,同比增长7.7%;其中小麦大豆大米进口减少,玉米大麦高粱进口增加,且1-2月大豆进口是五年同期最低。
3月18日,海关总署发布最新数据,2024年1-2月我国累计进口粮食2678万吨,同比增长7.7%;累计进口金额828.1亿元人民币,同比减少12.6%。2月我国小麦大麦高粱进口增加,高粱较去年同期激增774.2%;玉米大豆大米进口减少,且1-2月大豆进口是五年同期最低。
监测显示,3月12日美软红冬小麦到港成本为2263元/吨,与国产小麦的价差为-627元/吨,月环比扩大221元/吨。我国进口小麦多为品种调剂,即使2023年我国进口小麦数量达1210万吨,但仍仅占供给总量的6%。因此,国际麦价波动对我国小麦价格直接影响不大,我国小麦自给率高,麦价更多受国内市场供需影响,国际麦价波动或对国内预期产生一定影响。
美国农业部最新公布3月供需报告,全球小麦、玉米、稻米、大豆供需形势进一步调整。美国和全球玉米供应充足,继续压制玉米市场,使得基准合约一直在上个月创下的三年低点附近徘徊;同时2023/24年度全球小麦期末库存为2015/16年度以来的最低,这对小麦价格构成支持。
3月7日,海关总署发布最新数据:2024年1-2月我国累计进口粮食量为2677.7万吨,同比增长7.7%;进口金额为828.1亿元人民币,较去年同比减少12.6%。
春节期间,国际大米供应继续保持偏紧格局,价格高位坚挺,印度大米出口报价再创新高。元宵节后年味渐淡,国内稻米市场购销逐渐恢复,市场运行总体平稳。受农户库存较高影响,粳稻市场后期将面临一定下行压力。
2月份美国农业部略微上调2023/2024年度全球大米产量和贸易量,全球大米产量为历史新高,但全球大米期末库存处于2018/2019年度以来的最低。预计2023/2024年度全球大米产量为5.137亿吨,比上月预测值略上调19万吨,上调幅度0.04%;比上年度增加78万吨,增幅0.15%,为历史新高,全球大米产量将连续4个年度超过5亿吨。
春节期间,国内粮油市场价格保持稳定,农历正月十五过后,市场购销逐渐活跃,国内小麦、玉米、东北粳稻价格回落可能性较大,大豆、南方籼稻价格以稳为主。春节期间用粮企业多处于停机放假状态,粮食市场购销基本停滞,价格稳定。
2023年我国大宗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进口量达到9,314.9万公顷(约14.0亿亩),较去年增加1,141.5万公顷(约1.7亿亩);我国耕地面积按19.2亿亩计算,大宗农产品贸易依存度达到44%,较2022年上涨5个百分点。从区域看,西半球的巴西、美国、阿根廷、加拿大、新西兰占我国虚拟耕地资源进口总量的78.8%。
美国农业部最新公布2月供需报告,全球小麦、玉米、稻米、大豆供需形势进一步调整。全球小麦玉米大豆供应充足,cbot小麦触及合约低点,玉米和大豆期货在三年低位附近盘整。
海关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进口大米263万吨,大米进口量占我国粮食进口总量 (16196万吨)的1.6%,占我国谷物及谷物粉进口量(5908万吨)的4.5%。整体来看,2012年以来我国大米进口量持续超过200万吨,2023年大米进口量为2020年以来的最低,也处于2015年以来的低位。结合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我国稻谷产量2.066亿吨,按0.7的出米率折算,2023年我国进口大米相当于我国稻谷产量的1.8%。
2023年12月,我国进口谷物量为788.0万吨,较去年同期增长162.62%,谷物进口额为251,368万美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05.16%;1-12月累计进口谷物量为5909.7万吨,同比增长11.08%,累计进口额为2,079,943万美元,同比增长5.78%。
最近,红海危机有愈演愈烈的态势,这加剧了人们对全球粮食贸易影响的担忧,极端情况下可能会再次推高全球粮食价格。很多人会有疑问,红海所在区域并不是全球粮食主产区,为何会对全球粮食安全带来影响?在阅读完这篇文章后,你的想法可能会发生改变。
本周全球头号大米出口国印度的蒸谷米价格跃升至四个月来的最高水平,因为稻米供应下降。印度破碎率5%蒸谷米报价为每吨525美元至535美元,这是自9月份以来的最高水平,高于上周的510美元至517美元。
海关总署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累计进口粮食16196.4万吨,同比增长11.7%。这是我国粮食进口量第二次突破1.6亿吨,比2021年的16453.9亿吨少了257.5亿吨。这说明我国全球粮食供应链韧性进一步增强,顶住外部环境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的压力,确保粮食进口的稳定性。同时也要统筹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谨防粮食大量进口带来输入性风险,影响国内粮食产业安全。
由于usda供需报告和季度库存报告利空,全球小麦玉米大豆供应预期宽松,cbot玉米期货承压下挫,跌破逾三年低点;美国大豆库存创下2020年以来最低水平,期货大跌盘中触及26个月新低。2023/24年度全球小麦供应、消费、贸易和期末库存预估均高于上月。全球大米产量、库存和消费均下调,我国大米库存下调至2016/17年度以来低点。全球玉米产量、消费量库存均上调。
1月12日,海关总署发布最新数据。2023年12月我国进口粮食量为1826.8万吨,2023年1-12月我国累计进口粮食量为16196.4万吨,同比增长11.7%;2023年1-12月粮食累计进口金额为5780.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6%。
2022年进口大豆数量为9106万吨;2022进口大豆年均吨价为4484.9元;2022年进口玉米年度数量为2062万吨;2022年进口玉米年度吨价2265.7元;
2023年,受国际大米市场带动,我国稻米市场走势相对强劲。元旦过后,春节临近,随着大米需求旺季的到来,国内大米备货需求将逐步增加,加上国际大米居高不下,将给市场带来些许暖意,预计节前稻米市场将企稳并小幅回升。
据农业农村部供需形势分析报告,预计近期国内小麦价格以稳为主,国际小麦价格弱势震荡。国内市场来看,面粉加工企业库存较为充足,进口小麦不断到港,国内小麦总体供给充裕;元旦春节临近,预计面粉消费形势和价格将有所好转,制粉企业对小麦的需求增加,但受玉米价格走低的影响,小麦饲用消费减少。预计国内小麦价格以稳为主,优质麦行情将好于普通小麦。国际市场来看,全球小麦供应总体充足,尤其是价格较低的俄罗斯小麦出口较多,国际小麦价格有进一步走低的可能,但法国和德国等小麦主产国的天气风险可能导致2024年度小麦种植面积和产量低于预期,给国际麦价带来支撑,预计近期国际小麦市场弱势震荡。
近期国内芝麻市场交易表现疲软,虽进入年前备货阶段,贸易商积极报价,但下游采买并不乐观,备货积极性偏弱。据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11月中国进口量为68367.523吨,同比减少3316.499吨,跌幅4.63%,环比减少44061.038吨,跌幅39.19%。进口金额为117905979美元,同比增加5692586美元,增幅5.07%,环比减少80052356美元,跌幅40.44%。
外媒12月20日消息,行业人士称,继11月份大举采购美国大豆之后,本月中储粮继续购买美国大豆。美国农业部在12月6日到19日的10个工作日发布了9次单日出口销售报告,共计报告对中国以及未知目的地销售196.15万吨大豆,绝大部分在2023/24年度交付。
根据海关最新数据,2023年1-11月我国累计进口粮食接近1.44亿吨,同比增长9.1%;累计进口金额5182.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加6.7%。分品种来看,11月份,我国玉米进口量激增,创下历史新高,小麦大米进口大降。
12月18日,海关总署发布进口统计月报,数据显示,2023年1-11月我国累计进口粮食接近1.44亿吨,同比增长9.1%;累计进口金额5182.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加6.7%。11月我国玉米进口量剧增,刷新历史同期最高纪录。正值国内新粮不断上量之际,进口玉米大量到港,将给供应端和市场情绪进一步增加压力,影响玉米市场价格。
从整体趋势来看,中国粮食播种面积趋稳态势明显,产量稳中有增。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2~2023年,中国粮食播种面积已连续12年保持在17亿亩以上——峰值为2016年的178845.09万亩(约合17.88亿亩),次峰值为2023年的178452.75万亩(约合17.85亿亩);2018~2023年间,中国粮食播种面积同比波动幅度已连续6年保持在±1%以内。2015~2023年,中国粮食产量已连续9年保持在6.5亿吨以上,且2023年产量规模(69541万吨,约合6.95亿吨)已接近7亿吨;2016年以来,中国粮食产量同比波动幅度整体保持在±2%以内,“2019~2023年间”再次呈现小幅逐年增长趋势。
美国农业部2023年12月份预计世界小麦产量调增、期末库存调减,玉米、大米产量和期末库存均调增,大豆产量和期末库存均调减;美国农场小麦、大米价涨,玉米、大豆价稳。本月预计全球2023/2024年度谷物产量为28.0306亿吨,比上月预计调增398万吨,比上年度增加5298万吨;贸易量4.9961亿吨,比上月预计调增363万吨,比上年度增加381万吨;消费量28.0963亿吨,比上月预计调增445万吨,比上年度增加4071万吨;期末库存7.6751亿吨,比上月预计调增28万吨,比上年度减少657万吨。
美国农业部最新公布12月供需报告,全球小麦、玉米、稻米、大豆供需形势进一步调整。本月全球小麦产量、消费量和贸易粮都有所上调,期末库存下调至8年低位。全球大米产量、库存上调,期末库存仍为六年来最低水平。全球玉米产量、消费量、库存均上调,大豆产量、库存下调。
国家发展改革委数据显示,2023年11月,粳米(标准一等)超市零售价格5.81元/公斤,环比上涨0.17%,同比下降0.34%;面粉(特级一等)零售价格5.99元/公斤,环比持平,同比下降0.50%;玉米粉(精制)零售价格6.99元/公斤,环比持平,同比下降0.43%。
12月份以来,全球小麦市场关注度最高的就是中国持续大手笔买入美国小麦。上周美国农业部一周内四次发布单日出口销售报告,累计报告对华销售112万吨软红冬小麦,为2014年7月以来向中国销售的最大单周数量,超过了此前半年的销售量。
12月7日,海关总署发布最新数据。11月我国进口粮食量为1452.5万吨,1-11月我国累计进口粮食量为14373.7万吨,同比增长9.1%;1-11月粮食累计进口金额为5182.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7%。
据外媒11月29日消息,惠誉亚博app客户的解决方案旗下的bmi发布报告,印度的大米出口禁令以及厄尔尼诺现象将使得明年全球大米价格保持高位。bmi认为印度将在明年4月到5月的选举之前一直实施大米出口限制,这将支撑近期大米价格,厄尔尼诺现象的风险也将提供支撑。
新冠疫情以来,各国采取的防疫措施对粮食生产和国际贸易物流造成一定扰动,国际粮食供给担忧频发,中低收入国家粮食不安全人口数持续增加。2022年2月底,“欧洲粮仓”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地缘冲突再次引发了全球粮价的大幅波动。根据fao全球食品价格指数,2020年以来至2023年10月全球食品价格重心较疫情前(1990年-2020年)抬升约50%,虽然当前食品价格指数回落至2020年以来的均值位置,但对比历史中长期价格来看仍偏高。此外,我们看到农业龙头adm、bunge的股票表现跟随食品价格大幅上涨,一度超过2008年粮食危机时的价格高位。在食品价格高企、极端天气频发、地缘风险仍存的背景下,各国纷纷出台粮食出口禁令,粮食安全问题是市场持续关注的焦点。
根据海关最新数据,2023年10月我国进口粮食1048万吨,同比增加38.4%;2023年1-10月我国累计进口粮食12993万吨,同比增长7.3%;累计进口金额47374134万元,同比增加7.5%。
前段时间,大家可能看到一条消息:中国取消和越南签订的900万吨大米订单。“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大米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离开的一种主食,被誉为“五谷之首”,世界有一半的人都在食用,中国大部分人也都是以大米为主食。不少朋友就不理解,中国是全球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现在怎么还要从越南等国家进口大米了呢?
国家发展改革委数据显示,2023年10月,粳米(标准一等)超市零售价格5.80元/公斤,环比持平,同比下降0.51%;面粉(特级一等)零售价格5.99元/公斤,环比上涨0.50%,同比持平;玉米粉(精制)零售价格6.99元/公斤,环比上涨0.29%,同比持平。
本月对2023/24年度中国玉米供需形势预测与上月保持一致。10月份以来,秋粮主产区尤其东北地区天气晴好,有利于玉米成熟收获,品质总体较好;新季大豆收获已基本结束,品质明显好于常年,蛋白质含量较高,黄淮海产区和南方产区大豆增产,东北中西部主产区受播种初期旱情影响、大豆实际单产不及预期........
路透芝加哥11月7日 - 交易员称,中国周二采购了至少三个月来最大单日美国大豆采购量,这为2023年收成海外销量下降后美国最有价值的农产品出口带来了一线希望远远落后于正常速度。
11月7日,海关总署发布最新数据。10月我国进口粮食量为1048.4万吨,1-10月我国累计进口粮食量为12993.2万吨,同比增长7.3%;1-10月粮食累计进口金额为4737.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5%。10月,我国进口大豆515.8万吨,较上月继续较大数量下跌,不及预期。1-10月,我国进口大豆累计达到8241.5万吨,去年同期大豆进口量7310万吨,同比增加14.6%。1-10月大豆累计进口金额为3504.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9.9%。
进入十一月份以后,国内玉米价格一改下跌趋势,在黑龙江玉米价格率先反弹的带动下,国内玉米市场迎来了久违的全面上涨行情。近几日,随着东北迎来大雪天气,周末涨幅加快,更是进一步点燃了看涨情绪。那么,这波反弹行情又能持续多久?本文将做简要分析。
世界银行发布的商品展望报告显示,假设中东冲突没有升级,2024年和2025年的谷物价格指数将分别下跌3%和5%,延续2023年下跌逾11%的走势。在2024年,随着全球谷物供应改善,将会带动玉米和小麦价格持续下跌,并抵消厄尔尼诺天气以及印度出口限制而导致的大米价格涨幅。
本周印度蒸谷米出口价格连续第五周下跌,因为新米供应过剩、卢比疲软以及印度政府延长大米关税后需求减少。印度破碎率5%大米报价从上周的每吨495-505美元跌至490-500美元。孟买的一位出口商称,北部各邦的新稻堆积如山,导致稻米价格下跌。出口商也受到了卢比疲软的帮助,这使他们更容易降低出口价格。
寻找向国际市场出口农作物的途径,是乌克兰农民实现丰产后的主要焦虑。在2023年7月退出黑海谷物倡议(bsgi)后黑海、德涅普罗河和多瑙河上的100多个港口基础设施设施和仓库,以及25,000公吨谷物在俄乌冲突中遭到毁坏。激起我们对此讨论的要素是:1、俄乌丰产的菜葵油以及向全球出口带来的价格压力;2、不断走弱的玉米及小麦价格。
粮食,是国之大器,也是经济发展的“压舱石”!我国粮食生产在持续丰产丰收的同时,随着居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对肉蛋奶的需求也在快速增长,这导致我国粮食进口量,特别是饲料用粮的进口居高不下。当前,国际风云突变,在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也使得我国在粮食进口方面面临众多新的挑战。
虽然今年小麦进口规模大对市场是一个利空,但我国进口小麦主要满足优质品种调剂需求,还有一部分流入饲料领域和储备环节。进口配额也将约束进口规模以防进口过量冲击国内市场。中国今年小麦进口量将创下历史新高,因为烂场雨影响新麦产量和品质,再加上出口国的干旱天气令人担忧供应趋紧价格上涨,中国趁着价格较低的机会扩大采购。
华北地区新玉米基本完成收割上市,玉米价格出现季节性下跌,总体来看价格下跌的幅度超市场预期。华北地区玉米价格8月底达到高点之后,之后开启连续下跌的模式,中间虽然有反弹,但大方向依然呈现震荡下跌的趋势。截至10月30日,其玉米价格参考2644元/吨,较去年同期价格微幅下跌186元/吨,下跌幅度6.57%,为近三年来同期最低,价格已经接近2020年的同期水平2580元/吨。
近几日东北产区玉米价格有止跌反弹迹象,部分深加工企业开始上调收购价格,在网上我们也看到一些主播开始大喊玉米价格的大涨潮要来了,甚至说,每吨大涨几百块钱也不在话下。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东北深加工企业上调价格?玉米价格新一轮上涨潮真的要来了吗?11月玉米价格是涨是跌?针对大家关心的焦点话题,本文将做简要分析。
2023年9月,我国进口谷物量为394.4万吨,较去年同期增长5.59%,谷物进口额为131,643万美元,较去年同期下降11.70%;1-9月累计进口谷物量为4025.6万吨,同比下降8.20%,累计进口额为1,479,880万美元,同比下降6.52%。
外媒10月24日消息:美国大豆出口委员会(ussec)周二表示,中国大宗商品进口商代表团周一在美国衣阿华州举行的签字仪式上签署了购买数十亿美元美国农产品的协议。美国大豆出口委员会表示,中储粮和中粮国际和adm、邦吉以及嘉吉等公司签署了11份采购协议,协议以“框架合同”的形式签署,通常是不具约束力的日后购买意向书,没有正式的销售条款。
根据海关最新数据,2023年9月我国进口粮食1131万吨,同比减少1.5%;1-9月累计进口粮食11999万吨,同比增加5.5%,累计进口金额44240595万元,同比增加7.5%。分品种来看,9月份,我国小麦大麦玉米进口增加,大米进口减少,大豆进口量创下最近三年同期最低值。
8月份以来,内外盘玉米价格一直呈现分化走势。8月份国内玉米受季节性供应偏紧支撑表现偏强,外盘玉米则在巴西丰产以及北半球高产预期的压力下呈现偏弱走势。9月份随着北半球玉米陆续上市,国内阶段性供应宽松预期上升,国内玉米期价高位回落。
国家发展改革委数据显示,2023年9月,粳米(标准一等)超市零售价格5.80元/公斤,环比下降0.17%,同比下降0.34%;面粉(特级一等)零售价格5.96元/公斤,环比上涨0.17%,同比下降0.83%;玉米粉(精制)零售价格6.97元/公斤,环比上涨0.29%,同比下降0.29%。
本周(10.16-10.20)中央储备玉米(包含一次性储备玉米)计划采购量62万吨,实际成交57万吨,成交率92%;上周(10.8-10.13)计划采购量26.85万吨,实际成交24.4万吨,成交率91%。
俄罗斯塔斯社的消息显示,“俄中新陆路粮食走廊”倡议负责人卡连∙奥夫谢皮扬,在普京抵达北京当天就表示,俄罗斯和中国刚刚签署了两国历史上最大的粮食供应合同,总价值接近2.5万亿卢布,按照当前汇率,折合人民币超过1800亿元。这也是俄中两国历史上最大的合同之一。奥夫谢皮扬同时透露了部分细节,即这份合同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俄罗斯在为期12年的时间里向中国供应总计7000万吨的谷物、豆类和油籽。
南北大豆经过一周集中抢收,各地收获均已完成总播面积九成,本周将全面“挂镰”。产区未来一段时间即便有国储入市,由于价格不及预期,加上销区市场信心不足,将使行情“涨不易,跌也难”。
“世界500强的央企中粮集团总部决定迁往郑州……”近日,网上一则关于“第二批央企总部疏解正式启动,中粮集团总部将迁入郑州”的消息引发热议。中粮集团总部将落户郑州的消息是否属实?可能性到底有多大?
美国2023年和2024年11月的大豆期货远高于每年这个时候11月期货的五年平均水平。2023年11月大豆期货本周反弹至略低于13.00美元,而2024年11月期货则回升至12.50美元以上。自8月28日反弹至14.09½美元的高点以来,2023年11月期货暴跌1.59美元(11%)。与此同时,2024年11月大豆期货同期下跌0.85美元(6%)。
近期,国内小麦市场进入震荡博弈阶段,厂家报价涨跌互现,价格重心仍旧维持在相对高位水平,随着集中收购的结束和饲用替代的减少,面粉加工企业将成为小麦消费的主要渠道,市场供需整体表现宽松,若无重大调整,厂家需求量将直接影响未来麦价的走势。
目前发生冲突的巴以两国均不是粮食主产国,加之国土面积较小、人口较少,其粮食消费量变化对于全球整体粮食供需也几乎不产生影响。因此,巴以冲突爆发后国际粮价几乎没有明显波动。巴勒斯坦和以色列10月7日爆发新一轮军事冲突以来,伤亡人数不断上升,冲突局势愈演愈烈。受冲突影响,10月9日国际油价大涨,布伦特原油期货主力合约报收88.15美元/桶,单日上涨4.22%,美国wti原油期货主力合约也大涨4.34%。目前巴以冲突对国际粮食市场直接影响仍较小,但是否会产生进一步影响仍取决于冲突是否持续升级。
外媒10月15日消息:截至2023年10月13日当周,全球小麦价格互有涨跌。中国买家近期积极买入欧美小麦,提振芝加哥以及巴黎小麦价格走高。市场日益关注澳大利亚和阿根廷等南半球主要小麦出口国的干旱天气对产量的影响。不过黑海小麦供应充足,价格具有竞争力,继续遏制全球小麦价格的上涨空间。
10月13日,海关总署发布最新数据。9月我国进口粮食量为1130.7万吨,1-9月我国累计进口粮食量为11999.1万吨,同比增长5.5%;1-9月粮食累计进口金额为4424.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5%。
印度政府10月13日发布政令,将20%的蒸谷米出口关税延长至2024年3月份。印度占全球大米出口的40%以上,鉴于其他出口国的库存较低,此举可能进一步削减印度这一全球最大大米出口国的发货,并提振全球大米价格。
美国农业部最新公布10月供需报告,全球小麦、玉米、稻米、大豆供需形势进一步调整。美国大豆玉米产量和单产预估下调幅度超过预期,美大豆期货大幅飙升,主力合约收高3%,创下两周来的最高水平;玉米期货从近三年的低点处反弹;由于全球小麦供应下降,美软红冬小麦期货收盘上涨,其中基准期约收高2.8%
随着新粮陆续上市,双节小长假期间,国内玉米价格延续9月份的下跌趋势,并开始向新季玉米种植成本发起冲击。而在关键时刻,“中字头”出手。那么,国庆期间,国内玉米市场运行情况如何?“中字头”入场,能否止住下跌颓势并迎来转机?本文将做简要分析。
最近几个月的国际大米市场,正在遭受贸易保护主义和厄尔尼诺天气的双重考验,这导致国际大米价格涨幅强劲,市场对大米的关注,也一度超过小麦、玉米等品种。如果国际大米价格持续上涨,国内粮源调整也势在必行,这或将改写我国大米的贸易格局,大米出口或迎来良机。
美国农民正在忙于收获2023/2024年玉米和大豆,而且他们的收获速度比平时更快。截至9月24日,他们已经收获了15%的玉米和12%的大豆。然而,这些作物的质量并不好。事实上,这是十年来大豆表现最差的一次,玉米表现第二差。
根据海关最新数据,2023年8月我国进口粮食1274万吨,同比增加14.3%;1-8月累计进口粮食10967万吨,同比增加7.1%,金额40765999万元,同比增加11.8%。分品种来看,8月份,我国小麦大豆大麦进口增加,玉米大米进口减少。
国家发展改革委数据显示,2023年8月,粳米(标准一等)超市零售价格5.81元/公斤,环比上涨0.35%,同比上涨0.17%;面粉(特级一等)零售价格5.95元/公斤,环比上涨0.17%,同比下降1.33%;玉米粉(精制)零售价格6.95元/公斤,环比上涨1.16%,同比下降0.57%。
国际大米价格创15年新高,我国为何能够独善其身?事实上,近五年我国稻谷产量维持在2亿吨以上,年均进口量仅有300-400万吨;从供需来看,我国稻谷供应常年呈现产大于需的态势,自给率超过100%。水稻连年丰产稳产、稳定供给带来的不仅仅是底气,还有未来“撬动”话语权的期待。
随着新季玉米入市在即,在新陈接轨前期,玉米产业链的各环节,围绕新粮的定价也展开了激烈的博弈。特别是兼具产区和销区的华北市场,价格波动表现得更为明显。从上周五至今,深加工企业的收购价格累计跌幅已达到80-100元/吨不等,并带动全国玉米均价重心下移。
9月7日,海关总署发布最新数据,8月我国进口粮食1274.4万吨,1-8月我国累计进口粮食10969.2万吨,同比增长6.8%;1-8月累计进口金额4077.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1.5%。海关总署9月7日消息,前8个月我国大豆进口量增价跌。8月,中国进口大豆936.2万吨;1-8月,我国进口大豆累计7165.4万吨,同比增加17.9%,每吨4288.6元,下跌1.5%。
2023年7月,我国进口谷物量为372.0万吨,较去年同期下降11.76%,谷物进口额为130,545万美元,较去年同期下降14.80%;1-7月累计进口谷物量为3317.0万吨,同比下降8.77%,累计进口额为1,238,553万美元,同比下降4.05%。
海关最新公布,2023年7月我国进口粮食1357万吨,同比增10.4%;1-7月累计进口粮食9696万吨,同比增5.3%,金额36188496万元,同比增12.3%。分品种来看,7月份,我国玉米大豆进口增加,小麦大米进口大降。
国家发展改革委数据显示,2023年7月,粳米(标准一等)超市零售价格5.79元/公斤,环比下降0.34%,同比下降0.17%;面粉(特级一等)零售价格5.94元/公斤,环比下降1.33%,同比下降1.00%;玉米粉(精制)零售价格6.87元/公斤,环比下降1.15%,同比下降1.72%。
“什么是‘双抢’?”今年夏天,“双抢”刚开镰,当外孙女提出这个问题,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的“全国种粮标兵”刘进良愣住了。对于年轻一代来说,“双抢”仿佛是个来自上古时代的词语。但在老一辈农民,甚至部分“80后”的脑海中,被称为南方农民最繁重农活的“双抢”,是几代人永远难以磨灭的记忆。“变化很大,很多农村孩子都不了解它是怎么回事。”刘进良感叹。“双抢”,这个与双季稻生产相伴相生的词语,见证了南方水稻生产从人力畜力主导走向机械化主导、从小散户种植为主走向规模化种植为主、从“单打独斗”的家庭经营走向社会化服务支撑的“协同作战”后,自身也在逐步淡出人们的视野。
在全球最大的出口国印度禁止大米出口后,俄罗斯、阿联酋也相继宣布暂停大米出口。这引起多国市场对大米的恐慌性采购,一些国家的居民也开始囤购大米。眼下,叠加极端天气导致的减产担忧,全球大米价格已经在11年来的最高点徘徊。当地时间7月29日,俄罗斯政府通报,俄方已决定继续临时禁止本国大米及碎米出口,期限至今年12月31日,“以保障国内市场稳定”。
当地时间7月29日,俄罗斯政府通报,俄方已决定继续临时禁止本国大米及碎米出口,期限至今年12月31日,“以保障国内市场稳定”。无独有偶,阿联酋经济部也于28日宣布暂停阿联酋大米的出口和再出口。根据相关决议,该国将暂停大米出口4个月。上周,印度宣布禁止国内一部分大米的出口,引起多国市场对大米价格上涨的担忧。目前,全球大米价格徘徊在11年来高点附近。
自去年7月黑海出口协议签订以来,乌克兰农产品出口获得明显回升,且谷物出口恢复显著,甚至在可行性和经济性上都高到了抑制陆路,铁路运输的程度。2022年乌克兰出口28,00万吨玉米(同比增加4%),343万吨油菜籽(同比增加27%),203万吨葵花籽(同比增加25%),1608万吨小麦(同比减少11%),这相当得益于多瑙河等新增港口的运输能力提高。
2023年7月21日下午,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上半年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发展规划司司长曾衍德介绍,今年夏粮已获得丰收,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今年夏粮产量2923亿斤,比上年减25.5亿斤,下降0.9%,产量居历史第二高位,仍是丰收季。
7月18日,黑海粮食出口协议在俄罗斯单方面退出以后,引发了人们对全球粮食危机进一步扩大的担忧。其实,对于全球粮食供应,真正的麻烦并不是黑海粮食出口协议暂停,而是极端天气和粮食贸易保护主义再次抬头。
当地时间7月17日,俄罗斯外交部针对黑海港口农产品外运协议发表声明称,该协议将于7月18日起中止。俄外交部17日已将该决定正式通知土耳其、乌克兰和联合国秘书处。全球主要粮食小麦、玉米和大豆期货价格出现不同程度上涨。
我国粮食进口增加,成本继续上升。7月18日,海关总署发布进口统计月报,数据显示,2023年1-6月我国累计进口粮食8340万吨,同比增长4.5%;进口金额同比增加15%。
俄罗斯为何要单方面终止协议?黑海粮食出口协议签订后,都运送了什么?这些粮食都去了哪些国家和地区?在全球变暖趋势明显和进入厄尔尼诺年,这是否意味着全球粮食危机阴霾再起?协议被终结之后,为何国际粮价不但没有上涨,反而下跌?我国作为黑海粮食出口协议的第一大接收国,这对我国又意味着什么?
国家发展改革委数据显示,2023年6月,粳米(标准一等)超市零售价格5.81元/公斤,环比上涨0.17%,同比持平;面粉(特级一等)零售价格6.02元/公斤,环比下降0.17%,同比上涨0.50%;玉米粉(精制)零售价格6.95元/公斤,环比下降0.43%,同比下降0.14%。
对于小麦和玉米持粮主体来说,和前段时间的上涨潮相比,近几日的行情开始逐渐松动。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小麦和玉米价格由强走弱?后期又有哪些变化趋势?本文将做简要分析和预测。
美国农业部周二公布7月供需报告,美国2023年小麦和玉米产量预估上调,大豆库存预估也高于市场预期。受到利空报告影响,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小麦期货周三跌4%,至一个月低点;玉米基准期约收低3.69%,创下自2021年初以来的最低水平,cbot大豆期货亦重挫2.46%。
上半年,国内玉米供需环境整体较为宽松,同时,消费端在深加工企业亏损及饲料替代品的冲击下,下游玉米需求持续疲软运行,供强需弱格局导致玉米价格逆势下行。进入下半年后,玉米价格存在反弹预期。那么,下半年玉米价格能否“拨云见日”延续涨势?本文将做简要分析和预测。
外媒7月3日消息:全球主要粮商——嘉吉、维特拉、路易达孚从7月1日起停止出口俄罗斯谷物,进一步撤离俄罗斯市场。俄罗斯国际文传电讯社报道,这些公司3月份已向俄罗斯农业部通报撤离决定,并开始将业务转让给新股东。
农业农村部小麦机收调度显示,目前,全国已收获冬小麦面积超过2.97亿亩,收获进度过九成五,全国麦收进入收尾阶段。今年“三夏”期间,各地主动应对天气影响,科学高效统筹调度农机,开展应急作业,有序推进抢收、烘晒作业。分地区看,四川、湖北、安徽、河南、江苏等地麦收相继告捷。从当前进度来看,山东进度已过九成半,河北进度过九成,陕西进度近九成,山西进度过七成半。
在过去三年中,全球粮食价格居高不下,这给世界各地造成了可怕的后果,特别是对那些低收入粮食进口国的人们影响最为严重。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数据,目前有大约3.5亿人处于严重的粮食不安全状态,而在疫情爆发前,这一数字为1.35亿,短短三年多的时间增加了2.15亿人。
2023年5月,我国进口谷物量为508.8万吨,较去年同期下降14.03%,谷物进口额为186,300万美元,较去年同期下降13.27%;1-5月累计进口谷物量为2485.1万吨,同比下降9.11%,累计进口额为943,030万美元,同比下降2.00%。
由于全球最大的粮食生产国美国陷入持续干旱之中,导致农作物生长状况达到了自1992年以来三十年来的最糟糕水平。国际玉米和大豆期货在6月第二周和上周初飙升。芝加哥玉米期货主力合约更是在四个交易日内上涨了12%,这是自2022年3月上旬以来的最大涨幅,当时俄乌危机的爆发震动了国际粮食市场。
我们都知道,在全球四大粮食作物中,我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和玉米进口国。但有一个不好的消息是,随着1-5月份我国小麦进口量激增,今年我国或将超越埃及和土耳其,成为全球最大的小麦进口国。相信读者和我一样,作为一个中国人,是不愿意看到这样的消息,特别是牵扯到粮食进口。那么,为什么今年小麦进口量突然激增?我国的口粮安全还能否得以保证?小麦进口量激增会对国内市场带来什么影响?带着这些疑问,本文将一一进行解答。
国家发展改革委数据显示,2023年5月,粳米(标准一等)超市零售价格5.80元/公斤,环比下降0.17%,同比下降0.51%;面粉(特级一等)零售价格6.03元/公斤,环比下降0.33%,同比上涨1.17%;玉米粉(精制)零售价格6.98元/公斤,环比下降0.14%,同比上涨0.29%。
外电6月15日消息,越南大米出口价格本周升至逾两年高位,受供应偏紧影响,同时贸易商还警惕厄尔尼诺天气模式可能对产量造成的冲击。越南破碎率5%的大米报价平均每吨498美元,为2021年4月以来高位,高于上周的490-495美元。
从2010年至疫情发生前的2020年,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而言,可谓是黄金十年。但我国的人均粮食产量仅略微增加了20公斤左右。这导致同期对粮食进口的依赖度越来越高,而这种依赖性极有可能在出现危机的时候被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构成威胁。
一谈到农产品进口,碰到最多的质疑声是:“粮食连年增产丰收,为何还要大量进口?”其实,农产品需求的驱动非常简单。它相当于要养活的人口数和可用于购买食物的家庭收入。食品是刚需,当低收入国家的家庭收入在增长时,与高收入国家相比,大部分收入往往用于购买食物。虽然支出的多少会因食品类别而异,但看了下面这张图后你会发现,其实大多数家庭在食品上支出的多少往往与动物蛋白消费量密切相关。
美国农业部本月对2023/24年度美国大豆供应和需求的预测包括期初和期末库存增加。期初库存的增加反映了2022/23年出口下调,由于2023年5月份出口量低于预期以及来自南美大豆的竞争,出口下调了1500万蒲式耳,至20亿蒲式耳。由于2023/24年供应的增加和需求的变化,大豆期末库存预计为3.5亿蒲式耳,增加1500万蒲式耳。美国大豆价格预计为每蒲式耳12.10美元,与上月保持不变。
近期,新华财经发布了一条有关粮食进口的消息:5月31日,271吨俄罗斯大豆还在俄外贝加尔斯克码头装运,但6月2日,这批大豆就已经抵达我国满洲里海关,承担这条粮食运输路线的是“新陆路粮食走廊”。
5月下旬以来,北方冬麦区出现大范围持续降雨天气过程,导致一些地方麦田积水,小麦倒伏、发霉,部分地区出现籽粒萌动和穗发芽现象,也是河南近十年遇到的最严重的“烂场雨”天气。“烂场雨”之后,排水、机收、烘干等抢收作业已紧锣密鼓展开。6月6日农业农村部小麦机收调度显示,全国已收获小麦面积超1.22亿亩,进度过四成,全国夏收正陆续进入高峰。河南已收获小麦面积超过5000万亩,麦收正由南向北持续推进。
近期国内粮食市场有所波动,集中在小麦的收获及麦价起伏上。而国际上有一则消息引发市场关注。″数据显示,近日美国再次进口了约17.88万吨的巴西大豆,其中有两艘船只已经驶离了巴西港口,另个三艘也将于不久后驶出。″
5月30日面粉厂小麦收购价格及轮换价格全面跳涨,市场分析一方面受主产区连阴雨天气影响,新季小麦品质堪忧,标品小麦大幅下降;另一方前期时候市场极度看空小麦,面粉厂头寸较低,尤其是中小厂家。
2023年4月,我国进口谷物量为457.3万吨,较去年同期下降12.09%,谷物进口额为173,055万美元,较去年同期下降6.21%;1-4月累计进口谷物量为1976.4万吨,同比下降7.75%,累计进口额为756,689万美元,同比增长1.24%。
作为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粮食供给一直以来都是不容忽视的民生大计。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以来,全国粮食播种面积保持波动增长、总产量稳步上升,单位面积产量也从2018年的5.62吨/公顷上涨到5.80吨/公顷。到2022年,我国已实现了口粮自给率100%,人均粮食占有量充足。
清明节后,我国糯稻米价格正如笔者在4月初的《糯稻米短期风险加剧》一文中预测,受3月越南糯米进口量剧增及东北农户春耕前集中售粮影响,我国糯稻米行情价格在4月中下旬经历一波下跌行情。
2023/24年美国大豆的预期是,与2022/23年相比,供应量、压榨量和期末库存增加,出口减少。美国大豆产量预计为45.1亿蒲式耳,比去年增长5%,主要原因是单产提高。由于期初库存下降部分抵消了产量的增加,大豆供应量预计为47.5亿蒲式耳,比2022/23年增长4%。2023/24年美国油籽总产量预计为1.328亿吨,比2022/23年增加690万吨,主要是由于大豆产量增加。油菜籽、花生和棉籽的产量预测也增加。
5月9日,海关总署发布进口快讯,数据显示,2023年1-4月我国累计进口粮食5085.2万吨,同比增长0.5%。其中,4月我国进口粮食达到1212.6万吨,去年同期我国进口粮食为1360.4万吨。
海关不久前公布我国1-3月粮食进口分项数据,2023年1-3月我国进口粮食3873万吨,较去年同期增长4.7%,进口金额增长26.5%。值得注意的是,1-3月我国玉米进口752万吨,已经超过720万吨的配额限制。
未来十年粮食需求增长主要来自饲用消费较快增长,人均口粮消费呈下降趋势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和居民收入不断提高,消费升级趋势明显,农产品需求总量刚性增长伴随消费结构快速升级,居民膳食结构优化加快推动农产品消费由粮菜为主向多样化转变。
美国农业部发布的4月份供需报告称,2022/23年度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小麦进口国,预计将进口1200万吨小麦,创下1995/96年度进口1250万吨小麦以来的最高进口规模。
从战略上确保粮食安全,是我国未来一个时期的关键事项,毋庸置疑。关于粮食的战略性意义,早在1974年,时任美国农业部长earl butz就曾公开表示,“粮食是一种工具,它是美国外交谈判工具箱的一种武器”。这段当年引起巨大争议的演讲,令人不得不思考:粮食可否作为一种国际博弈手段甚至是武器?如果成了武器,其影响力边界在哪里?
2023年全国两会召开,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带来《关于推动中国白酒国际标准制订,支持中华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提案。他建议,鼓励中国白酒酿造技艺申遗,并支持构建适应国际贸易的白酒标准体系,形成国际认可的中国白酒国际标准。
向森林要食物,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向设施农业要食物,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解决吃饭问题,不能光盯着耕地上产出的粮食,还要推进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协调发展。
4月13日,海关总署发布进口快讯,数据显示,2023年1-3月我国累计进口粮食3872.7万吨,同比增长4.7%。其中,3月我国进口粮食1198.9万吨,与去年同期1200万吨基本持平。
2023年3月21日,我国与俄罗斯政府签订了深化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其中提及了继续深化双边农产品贸易合作,增加农业领域的投资合作。为此,俄罗斯规划远东地区近7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进行开发,我国哈尔滨已经开始建设中俄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预计2023年10月份建设完成,目前已经有一小部分投入使用。
俄乌战争以来,粮食、能源等初级产品的战略重要性日益凸显。长期以来,中国以强烈的忧患意识,一直将粮食安全作为重要国家战略,通过在全球范围进行粮食资源的配置与利用,成功捍卫了国家安全。那么,中国的粮食战略如何成功?未来又应如何发展?
虽然上周末河南、山东与河北小麦玉米价格有所企稳,两者的市场主流价格均上调了0.01元/斤以上,其中2022年产普通小麦收购价重新回到了1.4元/斤以上,但与2022年的新麦主流开秤价1.54元/斤相比,差距还是很大。
讲问题:“水稻生产存在‘三高一低’的问题,品种结构存在‘三多三少’的问题。”“持续开展超级稻育种研究是保障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粮食安全的核心是口粮、口粮供给的重点是稻米、稻米供给的关键是粳稻。”“依靠进口调节国内的粳米消费几乎不可能实现。”
外电3月31日消息,阿根廷今年恐将取得20年来最差的大豆收成,这或迫使该国压榨商通过进口大豆来满足他们的豆粕和豆油履约需求。预计阿根廷2022/23年度大豆产量将在2,500-2,600万吨,远低于前一年度的4,300万吨。该国2023年料将进口多达1,000万吨大豆,其中半数预计将来自巴西。
3月份,在小麦价格大跌的带动下,玉米价格也是持续走弱。因此,市场人士戏称这是“一场由小麦价格下跌引发的谷物惨案”!在悲观情绪蔓延之下,玉米价格是否会“崩盘”?后期玉米价格走势如何?本文将做简要分析和预测。
今年2月,农粮领域一场重磅签约引发关注。中粮福临门股份有限公司引入战略投资者,共募集资金210亿元。作为中国最大的粮油贸易企业,中粮集团的角色和地位不言而喻。此次增资,成为这家粮油龙头加快打造世界一流大粮商迈出的关键一步。
根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截至2月28日,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粳稻3905万吨,其中,最低收购价收购1023万吨。中晚籼稻收购已于1月31日结束,累计收购2598万吨,其中最低收购价收购165万吨。
3月美国供需报告如期发布,报告整体利空,着重下调了阿根廷玉米和大豆产量,国际小麦跌至18个月新低,玉米价格出现下跌,大豆产量库存下调,国际价格应声上涨。接下来,全球粮食市场将重点关注黑海谷物出口协议的续签。
与上个月的报告相比,2022/23年美国大豆供应和使用的变化包括出口增加、压榨减少和期末库存减少。基于截至2月的高于预期的出口量,大豆出口量增加了2500万蒲式耳至20.2亿蒲式耳。随着国内豆粕消费量的小幅减少,加上较高的出产率,大豆压榨量减少。由于出口量的增加,期末库存减少了1500万蒲式耳,达到2.1亿蒲式耳。
极端天气是造成粮食减产的最重要因素,干旱则是破坏农业生产的头号大敌。当前,全球正在发出干旱警报,美国干旱持续23年,国内寒旱交加,部分地区小麦出现枯黄、死苗......
华盛顿2月26日消息:美国农业部首席经济学家塞斯·梅耶(seth meyer)在俄乌冲突一年后的周四(23日)宣布2023年农业展望论坛开幕。虽然疫情和冲突的余震继续给全球农业市场带来巨大不确定性,但是梅耶期待2023年会有所不同。
世界上两个主要的粮食生产大国之间的冲突,危及了世界26%的小麦、16%的玉米、30%的大麦以及高达76%的葵花籽油贸易。在危机发生后的一周内,国际小麦期货价格飙涨60%,而玉米和大豆价格的涨幅也在15%以上。
2022年我国大宗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进口量达到8173.4万公顷(约12.3亿亩),较去年减少1104.2万公顷(约1.6亿亩);我国耕地面积按19.2亿亩计算,大宗农产品贸易依存度达到39%,较2021年下降3个百分点。从区域看,西半球的巴西、美国、阿根廷、加拿大、新西兰占我国虚拟耕地资源进口总量的80.0%。从品类看,大豆、玉米和高粱成为最主要的农产品进口品种,其虚拟耕地资源进口量约占进口总量的70.5%。
稻谷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作物之一,其经过加工后,可制出食用的大米。2017/18-2020/21年,全球大米产量水平总体表现较为稳定,约在5亿吨左右。据美国农业部发布的2022年9月全球粮食供需报告显示,2022/23年度全球大米产量预计达到5.08亿吨(成品米),比上年减少1.36%,主要受印度等地区干旱因素影响,产量有所减少。
“黑海粮食计划”(the black sea grain initiative)签署于7月22日,由联合国和土耳其居中调停,以便作为世界最大的粮食出口国之一的乌克兰能够继续通过黑海港口出口粮食,避免一些依赖乌克兰粮食出口的国家——主要是人口稠密的发展中国家——陷入食物危机。
7日一艘从巴西桑托斯港驶来的货轮在广东麻涌港靠岸停泊,船上满载由中粮集团进口的6.8万吨巴西玉米。在完成严格的检验检疫后,这批饲用玉米即将通过水运与陆运的形式快速送达国内饲料企业的手中。
随着2023年的到来,大家最关心的还是粮价的走势,毕竟民以食为天嘛!而全球大多数机构和媒体也对2023年粮价走势做了预测。综合各方数据来看:2023年,粮价重心有望下降,但价格前景仍面临多重风险。
阿根廷是世界主要的豆粕出口国和主要的玉米供应国,近期的降雨量是三十年来最稀少的,这给苦苦挣扎的作物带来了压力。由于拉尼娜引起的干旱减缓了种植速度,阿根廷的大豆和玉米仍处于生长季节的早期阶段,落后于正常的生长发育。如果干旱模式被打破,这种延迟可能会变成有利的,但预计干燥将持续至少两周。
近日,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11月食品价格指数,其中大米在谷物价格下跌的趋势中逆势上涨,11月国际大米价格指数再次上涨2.3%,而上涨的主要推动力来自一些亚洲供应国的货币对美元走强的影响,以及市场上良好的采购意愿。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都要保面积、保产量”。作为粮食主销区和首善之区,北京理应走在前列,与主产区和产销平衡区一道,扛起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担。然而,北京农业农村情况较为特殊,“大城市小农业”“大京郊小城区”的市情农情特点,决定了北京人多地少,粮食产量和需求缺口较大。
据海关总署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10月期间,我国稻米进口总量为40万吨,环比减少9万吨。1-10月期间,我国稻米累计进口量为545万吨,累计进口量同比上涨39.9%。
联合国粮农组织对2022年全球谷物产量最新预报数据为27.64亿吨,环比减少490万吨,同比下降1.8%(5080万吨)。本月的下调主因是小麦产量预报数据下降,同时也小幅向下修正了全球粗粮产量预测。
近期,我们频频在报道中听到或看到,美国指责俄罗斯拿粮食当武器。但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能比美国将“粮食武器”理解的更通透和运用的更自如。美国世界霸权的确立,可以说“粮食武器”功不可没。在美国看来,粮食是最可靠的武器,只要让一个国家对美国粮食形成依赖,他就可以不费吹灰之力控制这个国家。
今年以来,各级党委和政府全力以赴统筹疫情防控和农业生产,有效应对严重自然灾害影响,粮食生产稳定向好,大豆油料扩种成效明显。在夏粮、早稻丰收到手的基础上,秋粮有望再获丰收,为端牢中国饭碗、稳定经济基本盘提供了有力支撑。
快速增长的人口和全球变暖,正在成为人类面临的重大威胁。气候变化及其带来的结果加剧了人们对有限资源如土地、食物和水的竞争。然而,糟糕的天气状况并不是唯一的罪魁祸首。许多非气候因素也正在给我们目前的粮食系统带来压力。哪些因素正在威胁全球粮食安全?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来减轻它们的发生?
作为主食的主要来源,谷物的产量对国计民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正因为如此,各国对主食贸易一直都持不甚积极的态度:较多的进口固然可以缓解国内的生产压力,但过多的依靠进口又会使本国的产业能力下降。因此这类特殊产品的贸易额很可能与国家的总体生产能力不相关,需要通过专门的计算才能得到全球谷物贸易的基本情况。
当地时间11月4日,中非联合研究中心现代农业示范区首次玉米收获仪式在乔莫·肯雅塔农业技术大学举办,采用中国种植管理技术试种的本地白玉米品种,产量达到了每英亩2700公斤,比当地周边同类玉米产量高出约50%。
11月1日,九三大豆交易平台启动仪式在九三大厦举行。该平台是国内唯一一个大商所场外大豆交易平台,也是首个运用农产品期货结合、场外交割模式的综合服务体系。平台的正式启动,标志着北大荒集团拥有了自己的大豆线上交易平台,进一步推动了国产大豆线下交易线上化。
大豆原产中国,在中国各地均有栽培,也广泛栽培于世界各地。大豆是中国重要粮食作物之一,已有五千年栽培历史,古称菽,中国东北为主产区。大豆的营养成分非常丰宫,其蛋白质含量较谷类和薯类食物高出2.5~8倍,除糖类较低外,其他营养成分都高于谷类和薯类食物,是一种理想的优质植物蛋白食物。大豆最常用来做各种豆制品、榨取豆油、酿造酱油和提取蛋白质。豆渣或磨成粗粉的大豆也常用于禽畜饲料。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与金色农华种业合作签约。据悉,双方将充分发挥各自科研、技术和市场优势,联合开展水稻基因编辑技术研发和生物育种推广应用,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进程。
按照以往经验来看,“十一”黄金周前后,正是传统新季玉米集中上量的时候,国内玉米开始进入新陈交替供应期。“现在陈粮基本没有了,新粮每斤的价格是0.95-0.98元,去年同期大概在0.85元/斤左右吧,最高价格才0.92元/斤。”不仅如此,在黑龙江省种植玉米的潘亮(化名)还高兴的告诉《华夏时报》记者,今年玉米产量也普遍相比往年多了一成,一公顷的玉米产量平均在14吨-15吨左右,最高的产量目前有18吨。
近日农业农村部召开豆粕减量替代行动工作推进视频会,对如何进一步推进豆粕减量替代进行了深入探讨。财联社记者从业内获悉,为降低对大豆进口依赖,国内养殖业正深入开展饲用豆粕减量替代工作,以降低豆粕的需求量;同时,种植企业也在通过扩大自有大豆种植面积,保证国产大豆供应量。但不管是哪一种方式,目前仍然处于摸索推进阶段。
最近几个月,我最常被问到的几个问题里,“粮食危机”竟然已经超过了“房价”,跃升榜首,这是我在一年前完全没有想到过的局面。加上俄乌战争的冲击,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报告称,2022年3月的全球食品价格继2月之后再次创下了历史新高,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来问局长:中国人真的会在这轮粮食危机中吃不起饭吗?
近几年由于稻谷价格持续走低,种植成本提高,农民种植积极性有所减弱,从2018年以来,我国稻谷种植面积开始呈现下降的态势。2019年中国稻谷播种面积为29694千公顷,同比下降1.6%。2020年由于世界粮食危机逐渐显现,中国政府提出要严守耕地红线,使得中国稻谷播种面积上升至30075.5千公顷。2021年中国稻谷种植面积又回落至29921.2千公顷。
免责声明
1、本网所刊登文字或图片,除标记稿件来源为“来源:农更行”的文字以外,若无特别亚博电竞网站的版权声明,均来自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仅作参考!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亚博电竞网站的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农更行”,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如果您对稿件和图片等有亚博电竞网站的版权及其它争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发邮件到:service@179c.com),我们将核实情况后进行相关删除。
3、本网原创内容,允许非营利性转载,并要求注明出处,如注明“转载自 农更行(ngx.179c.com)”。
亚博app客户 copyright © 2022 农更行 亚博电竞网站的版权所有
亚博app客户的技术支持:广州迈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农更行 公众号
亚博app客户 copyright © 2022 农更行 亚博电竞网站的版权所有
亚博app客户的技术支持:广州迈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