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农牧业能做什么?要做什么?-亚博电竞网站

导读

6月7日至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内蒙古考察。如何落实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重要指示精神?内蒙古农牧业能做什么?要做什么?农参特向元一智库农研中心主任、农参总编辑铁丁老师约稿,全方位剖析内蒙古农牧业资源优势、发展矛盾及未来重大机遇。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到内蒙古考察调研,五次参加全国人代会内蒙古代表团审议,已经清晰勾勒了内蒙古的战略定位,概括起来就是“两个屏障”——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两个基地”——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农畜产品生产基地,“一个桥头堡”——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

此次内蒙古调研,总书记强调,要加快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内蒙古是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和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优化产业结构必须立足这些禀赋特点和战略定位,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积极探索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新路径,加快构建体现内蒙古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谈到内蒙古农牧业发展,总书记强调,要发挥好农牧业优势,从土地、科技、种源、水、草等方面入手,稳步优化农牧业区域布局和生产结构,推动农牧业转型发展,大力发展生态农牧业,抓好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和绿色有机品牌打造,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牧业高质量发展。

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内蒙古农牧业能做什么?要做什么?

一、内蒙古优势产业分析

“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

在祖国正北方的内蒙古,每年有400亿斤粮食、150万吨肉类和500万吨牛奶销往全国各地,牛奶、牛肉、羊肉、羊绒和饲草产量五项是全国第一。

图片

这里是“粮仓”:粮食总产量从2012年的505亿斤,增至2022年的780.1亿斤。每年400亿斤粮食调往区外、供应全国。

这里是“肉库”:肉类总产量从2012年的246万吨,增至2022年的278万吨,羊肉、牛肉产量全国第一。

这里是“奶罐”:2022年,奶产量位居全国第一,达到734万吨,是全国唯一一个突破700万吨的省份。

这里是“绒都”:2021年羊绒产量达到6110吨,约占全国产量的二分之一,位居全国第一。

内蒙古有机、绿色农畜产品数量和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均处在全国领先水平,培育了锡林郭勒羊、科尔沁牛、乌兰察布马铃薯、兴安盟大米等一批知名度较高的区域公用品牌,绿色已成为内蒙古农牧业最亮丽的底色。

内蒙古自治区《“十四五”推进农牧业农村牧区现代化发展规划》指出,坚持农牧结合,以草定畜、以牧促草、草畜一体化发展。到2025年,力争畜牧业占农牧业产值比重稳定在50%左右。全区农畜产品加工业与农牧业总产值比达到2.8∶1,主要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提高到80%。高质量建设玉米、小麦、马铃薯、大豆、粳稻、向日葵、蔬菜、杂粮杂豆、奶牛、肉牛、肉羊、羊绒、双峰驼、马、饲草、猪、禽、水产品18个优势产业带

具体来看,在内蒙古1号文件 2023年重点工作任务部分提出:要推动农牧业适度规模经营,想方设法培育龙头企业,既要支持像伊利、蒙牛这样的大企业“双牛鼎力”,也要支持更多乳企、肉企、薯企、绒企在千里草原“百花齐放”,全力推动乳肉薯绒产业链做大做强,将玉米千亿级产业做精做强。

两份政策文件规划出了内蒙古农牧业发展的清晰路径:18个优势产业带高举高打,乳肉薯绒 玉米重点突破。畜牧业是内蒙古农牧发展的重点,而肉牛、肉羊、乳业是内蒙古畜牧产业的支柱。

从肉羊产业看,内蒙古肉羊龙头企业竞争较为激烈。从品种看,自治区绵阳品种84个、山羊品种75个,肉羊品种资源丰富。从产能看,2001-2020年,自治区羊年底存栏数量从3515.9万只增长至6074.2万只,增长了72.8%;自治区羊只出栏数量从2146.5万只增长至6458.3万只,增长了2.0倍。从品牌看,近十年来自治区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产业扶持政策,培育发展出一批市场信誉度高、竞争力强的优质特色畜产品知名品牌。2019年十大消费者喜爱的羊肉品牌中有6个来自内蒙古,耳熟能详的小肥羊、小尾羊均在列。内蒙古自治区还拥有包括苏尼特羊肉、阿鲁科尔沁羊肉、乌珠穆沁羊肉、兴安盟羊肉等在内的30多个羊和羊肉地理标志品牌,数量位居全国首位。

图片
来源:第六届反刍动物技术创新技术发展论坛

从肉牛产业看,转型升级激发澎湃动力。截至2022年末全区牛出栏418万头,牛肉产量71.9万吨,增长4.6%,稳居全国第一。近年来内蒙古充分发挥草原资源、青贮玉米和秸秆优势,推动良种繁育、育肥、扩群增量,并建立起涵盖基础母牛、架子牛、育肥牛等于一体且相对完善的生产体系,肉牛上游养殖走向规模化、科学化、标准化。现今,当地已形成34个存栏10万头以上的肉牛养殖大县。

高品质牛肉的诞生,得益于对品种改良的不懈努力。目前,自治区已拥有5个国家级种公牛站和4个核心育种场,每年可生产优质肉牛冻精800万支以上,自主培育的32头肉牛种公牛进入中国肉牛遗传指数排名前100位。品种改良进程加快的同时,肉牛养殖方式也在渐渐转变。开展“粮改饲”、高产优质苜蓿示范、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项目建设。在农区养殖聚集区和农牧交错带养殖优势区,配套建设了一批以玉米为主,苜蓿、燕麦等优质饲草为补充的优质饲草料生产基地,全力打造农牧互促、绿色循环、种养一体化协同发展格局。总体来看,在“稳羊增牛”战略下,肉牛产业增长空间更大、成长机会更多。

图片

从乳业来看,伊利、蒙牛“双寡头”的产业格局已经形成。近年来,内蒙古以全产业链思维加快推动奶业发展,先后出台了推进奶业振兴实施意见、推动传统奶制品产业发展若干措施、奶业振兴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等一系列促进奶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拿出“真金白银”全力扶持奶业发展。乳业是内蒙古目前产业链条最完整、最具竞争力、最有可能形成集群化发展的产业,内蒙古坚持走高端化、绿色化和智能化的路子,通过加强现代乳业产业园区建设,大力支持和引导伊利、蒙牛等大型本土企业做优做强,以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和蒙牛中国乳业产业园为牵引,打造奶业高质量发展高地,带动奶业全产业链向更高层次发展。在2022年全球乳业20强中,伊利凭借全产业链的竞争优势稳居“全球五强”,蒙牛连升两名,位列第七,创历史新高。同时现代牧业、圣牧高科、优然牧业位列中国奶业20强。

图片
▲蒙牛六期工厂

二、内蒙古农牧业发展的3大矛盾

作为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内蒙古紧扣在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定位,立足优势谋定、牢记嘱托前行,全力做好“地、水、种”和“粮、肉、奶”的文章。但也要看到,现在自治区农牧业发展水平并不高,仅处在全国第四梯队,与资源禀赋极不相称。主要体现为三大发展矛盾。

一是质量与数量不相适应。森林面积居全国第1位,总水面居全国第8位,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和5个粮食净调出省区之一,是全国5个耕地保有量过亿亩的省区之一,常年净调出粮食250亿斤以上,居全国第4位。牛奶、羊肉、牛肉、羊绒、细毛羊毛产量居全国第1位。但2020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仅居全国第20位。

二是精深加工程度低。农畜产品加工业与农牧业总产值之比为1.3:1,与全国平均水平2.4:1差距较大。除伊利、蒙牛、鄂尔多斯、通辽梅花生物等国内外知名加工龙头企业外,肉类、果蔬、粮油、土豆等方面的知名加工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

三是农牧业资源开发利用不充分。农牧业与旅游、康养、电商等产业融合不够。乡村旅游等产业刚刚破题,特色、规模效益还未彰显。直播电商落后,制约了农畜产品的宣传和销售。

此外,内蒙古地处黄河“几”字弯的上半部分,全区60%的荒漠化和72%的沙化土地分布在黄河流域,流域7个盟市荒漠化土地面积5.49亿亩,占全区荒漠化土地面积的60.1%,是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最为集中、危害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

黄河流经内蒙古843.5公里,流域面积15.2万平方公里。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内蒙古必须承担好的政治责任。发展高质量、特色化畜牧产业是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图片

三、内蒙古农牧业能做什么?

发展的过程,其实也是补短板的过程。让内蒙古农牧业强起来,就要切实对标顶层设计,找准业态,精准发力。

通过对内蒙古农业政策的梳理,未来内蒙古农牧业发展方向逐渐清晰:

农畜产品产量大区向农牧业产业强区;

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提高到80%;

3年时间肉牛、肉羊产业链均迈进产值千亿门槛。

具体来看,践行习总书记指示,立足内蒙古农业基础、抓住消费升级机遇,元一智库归纳总结出7大发展场景:肉牛产业与肉牛新消费品牌、蒙中药产业、肉牛蒙中药结合的特色农业、肉牛预制菜产业、订单农业、蒙药康养小镇/休闲旅游、牧场生态系统修复。

1.肉牛产业与肉牛新消费品牌

内蒙古牛头数量多,但品牌不多,多数牛肉企业是年收入几百万到千万元的规模,几亿十几亿的企业很少,内蒙古牛肉既没有品牌,也没有提高牛肉的附加值。

通过科技育种、健康养殖、产品加工,抢占中高档牛肉市场是丰富肉牛品种资源和提升现代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也是占领畜牧业高附加值领域,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之一,存在着巨大的市场机遇。

图片

在产业结构调整上,一是肉牛品种多元化,科学繁育本土优质肉牛品种,发展特色化肉牛产业。二是肉牛养殖多维化,蒙中药贯穿养殖各个环节,实现特色、生态养殖。三是肉牛产品多样化,以市场为导向,发开爆款牛肉单品。

在品牌打造上,以城乡融合和一二三产业融合两大融合为主要思路,打造新消费肉牛品牌,通过年轻化、时尚化的品牌快速出圈。

2.蒙中药产业

黄河流域地貌多样性孕育了多种有独特价值的药用植物资源。综合本草记载、道地基原、种植历史、产业规模、市场影响等方面的考量,形成了甘草、北沙参、防风、肉苁蓉、赤芍、苍术、枸杞子、桔梗、黄芪、锁阳等10种内蒙古自治区 “蒙十味”道地药材。目前沿黄河流域中药(蒙药)材产业力量相对分散,种植与开发利用度低,中药(蒙药)资源及产业优势没有完全体现。因此,依托沿黄天然氧吧、湿地等独特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中药(蒙药)适宜品种的种植,打造沿黄生态廊道具有重要意义。

图片
▲北沙参

一是开展蒙中药在农业种植各个环节的应用研究,为中国特色农业发展提供新思路;二是研究道地药材种植的规模化、规范化;三是搭建道地药材种植、储存、初加工、深加工、品质优良可追溯产业链。

3.肉牛蒙中药结合的特色农业

中国农科院原副院长章力建博士提出农业创新发展理论,建议将中医原理技术方法农业应用(中医农业)作为内蒙古特有中国特色生态农业发展新方向,推动内蒙古“科技兴蒙”和“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中草药有促进肉牛生长、增强体质、促进新陈代谢、提高生产性能、抗应激和防治疾病等作用。中草药作为天然物质,可避免肉牛饲养中因采用抗生素、化学合成剂等形成的残留。改善牧场环保设施,践行绿色养殖理念。

因此,基于内蒙古丰富的农牧业资源,构建创新生态:蒙中药×高品质高价值肉牛养殖的“双链融合”,从“大农业 大健康”双优赛道发力。

4.肉牛预制菜产业

2022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达4196亿元,同比增长21.3%,预计2026年预制菜市场规模将达10720亿元。中国的预制菜市场已经进入“产销两旺”的阶段。消费者对预制菜个性化、多元化的需求,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畜产品的综合加工利用,越来越多的农产品转换为预制菜品,创造出更多附加值,从而带动产业融合发展、农民增收致富。

不难看出,发展预制菜产业,内蒙古有自己的核心动力:以预制菜全产业链为发力点,推进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完成好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作为农牧业大区,丰富的农畜产品资源,有力保障了预制菜原料供给,是内蒙古发展预制菜产业的坚实基础和强大后盾,发展好预制菜产业,是让“千里草原、万里牧场,生态内蒙古、绿色好味道”走向全国的关键一环。

图片

按照艾媒的数据显示,2021年牛肉类预制菜市场规模为220亿元,占到预制菜市场的6.4%,这空间仍然有巨大的挖掘空间。把优质食材优势转化为优质食品优势,牛肉不再是认知中的简单肉品,按部位出售上脑或牛排,价格可以翻数倍,预制菜赛道将推进传统养牛产业转型升级,激发更大市场潜力。

5.订单农业

一是面向消费者的订单农业。通过线上认养、肉牛代养殖的形式,使整条产业链由过去的“产供销”变成了“供销产”,以此推动高效发展。解决农业产业投资周期长、初期盈利等问题。

二是面向企业用户的订单农业。全国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部队、医院、学校、连锁餐饮、大型商超等机构客户,提供安全、营养、健康的食材供应链服务。

6.蒙药康养小镇/休闲旅游

“中药材 旅游 康养”融合发展思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依托蒙药材基地,做好蒙药的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吸纳研究蒙医药文化的专业人员,对蒙医药文化历史故事进行深度挖掘,讲好故事;统筹蒙药旅游,打造成为研学旅游景点,让更多的人了解蒙医药;按照“蒙药 康养”的发展思路,发展集蒙医养生、康复疗养、养生度假、养生居住等功能于一体的康养旅游产业,有效促进传统蒙医药产业转型升级,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致富一方百姓。

7.牧场生态系统修复

蒙中药平衡土壤酸碱度,恢复土壤微生物群落,修复土壤团粒结构,让退化耕地资源在开发中修复,在修复中开发。黄河流域地貌多样性孕育了多种有独特价值的药用植物资源。大力发展中药(蒙药)适宜品种的种植,打造沿黄生态廊道具有重要意义。

四、结语

农牧业高质量发展事关国家粮食安全,事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做精做细,久久为功。一方面要在精深加工、产业链条延伸上下功夫,实现从“卖原料”向“卖产品”“卖风景”转变;另一方面要发力特色产业品牌建设,立足绿色生态发展大方向,打造农畜产品金字招牌。

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从“积累量”转向“提升质”,以强烈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意识,认真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书写内蒙古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新画卷。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农参(id:ppnyck),作者:铁丁,原文标题:《铁丁: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内蒙古农牧业能做什么?要做什么?》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农更行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179c.com。